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新闻动态 > 公司新闻 >
公司新闻

襄阳华罡项目管理诠释哲匠精神 探寻建筑本原

作者:网络 发布时间: 2016-10-31 浏览次数:0
        工业革命以来,工业与技术赋予了建筑形式无限的可能性。今天的中国,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随着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和营造手段的日益丰富,建筑的象征意义不断扩大,模仿取代了设计,建筑的本原逐渐被消解,内在的逻辑被表面形式所淹没。
 
         对此,中国建筑学会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畅在2016清华设计学术周开幕式上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企业在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和建设中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是也缺少认真总结和反思。‘新常态’为我们提供了新机会,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建筑的本原、哲匠精神。这也是时代赋于建筑设计行业的机遇和挑战。”
 
         此次学术周活动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举办,以“建筑之本原·哲匠之精神”为主题,邀请了业界精英共同探寻建筑的本原,解读哲匠精神,审视当代建筑师的角色和建筑学的任务。
 
        从“拙匠”到“哲匠”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各行各业都在呼唤“工匠精神”。如何传承“工匠精神”也成为新时代下建筑师的责任。
 
        梁思成先生的学生、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顾问总建筑师胡绍学认为,“哲匠”源自于梁思成先生的《拙匠随笔》。“匠”原为贬义,是指缺乏艺术性。由梁思成先生自称“拙匠”起,“匠”也具有了认真、细致、精益求精、能工巧匠、独具匠心等褒义的含义。而“拙”其实是对返璞归真的艺术境界的追求。在胡绍学看来,当代建筑师应当有三个终极追求,一是要有艺术追求,既能探索也能创新;二是要技术娴熟,对材料、力学、结构、规划、法规等都熟练掌握;三是要与时俱进。只有具备这三条才能成为当代的“哲匠”。
 
        周畅认为“哲匠”一词代表着两个方面,即思考与行动。设计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在行动中总结、在行动中思考,并以更为理性的态度积极行动。
 
        在山西插队20年,回北京后与混凝土打了29年交道的全国雕塑企业工作委员会主任、北京工艺美术大师张宝贵对“工匠精神”有着切身的体会。他说:“十几年前没有人提‘匠人’这个说法,也没有人觉得‘匠人’有什么高贵之处。谁也没有想到,今天国家会关心和尊重‘匠人’这个群体,这是赶上好时候了。‘匠人’要想有修为,最重要的就是静下心来,把手里的活儿做好。”在他看来,建筑师的才华加上匠人的绝活才能成就建筑的品质。
 
        建筑承载着人类的行为,也承载着人类的精神。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希望,“建筑师能以自身的设计实践,继承和发扬传统工匠精神,诠释当代建筑师应有的角色和担当。”
 
        AECOM中国区建筑设计副总裁钟兵则认为,对哲匠的理解应进一步扩展和延伸。哲匠并不单纯指个体,也可以指团队、机构、设计院。设计院应该有深度的思辨作为基础,并将技术作为设计策略的支撑,同时也要具备国际视野和本土精神多维度的思考。
 
        转型之中探寻建筑本原
 
        通过对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德国建筑师密斯·凡·德罗、美国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英国建筑师扎哈·哈迪德四位建筑大师一生的建筑创作和转型经历的回顾和分析,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建筑设计大师孟建民说:“每位杰出的建筑师都经历过自身建筑语言的转型问题。在探索期,他们都仿学当时流行的建筑语言,试图突破和寻找自我。经历过专业的历练和磨难,他们还能够进行自我批判,敢于自我颠覆,重新建构起更有影响力的语言体系。这正是他们共同具有的一种特质。他们的转型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变’,一个是‘不变’。变的是表象以外的形式,是建筑语言的不断探索,而不变的是思想的基因和内在的本原,是对建筑自身理想初衷的永恒坚守。也就是说,他们都经历过对世界外部探索和对自我的发现与建构,最终回归到其思想的本原。”
 
        当下,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建筑师需要在自身转型之路上,在设计实践中重塑建筑本原。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执行总建筑师邵韦平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的生活思考方式、表达工具也不断发生变化。如何让建筑师能够回到建筑的本真一面,抛弃形式、符号、象征,追求建筑的永恒之道,本土建筑界需要反思。”
 
        专业人士认为,建筑师设计时首先要让自己进入“归零”的状态,不应当先入为主、不应当有预设,而是应该从一个未知的状态开始思考,回到问题的根本、回到更朴素的状态去思考。
 
当下建筑形式已经不受结构的约束,有时候建筑形式甚至可以创造功能。钟兵认为,建筑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本原的多样性或者多发性,在基础性的本原之上,还应当关注和挖掘建筑的特色,包括时间性、地域性、文化性等。
 

上一篇:襄阳市绿色建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2015年全市建筑节能工作意见》的通知

下一篇:鄂北区域仙天潜城市公司2019年华振监理大会完满召开